美服风暴VPN
70岁的赵老先生从木匣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族谱,用河南方言向儿孙们讲述着家族历史:“咱们祖上是宋朝时从波斯来的犹太人。”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里以色列的风景照片,轻声嘟囔:“可咱们现在连希伯来语都不会说,回去人家认吗?”这种代际认知的错位,折射出开封犹太人千年客居史的现实困境。
公元九百六十年,开封街头那些叫卖的声音,外地商人来得也多了,就有那么一伙人,皮肤颜色深点,头发卷卷的,走在城门口,路过的人都瞅着,说是波斯来的犹太商队,一路沿着丝绸之路过来的,带着家里祖传的生意经,开封这地方热闹,粮食又多,生意好做,几个人一合计,干脆就在这儿安家了。
时间一长,社区就慢慢起来了,有五千多人,街上能看见他们的会堂,犹太会堂,石墙上还刻着字,说是1163年建的,孩子们都穿着新衣服去考科举,偶尔有考中的,朝廷还特意下令让他们保留自己的习俗,诏书里写着归我中夏,习惯都可以留着,他们不吃猪肉,河南的面条倒是吃得挺香,汉人的姓用起来也顺口,跟邻居家的孩子一块儿背诗书,儒家那些经典,大家都能聊上几句。
后面的日子就没那么安稳了,李自成造反那年,黄河决了口,大水一下子就灌进城里,犹太社区里好多人没了,街上那些老房子也被冲垮了,拉比也去世了,祷告没人领着做,最后一卷经书,有人拿去换了面粉,传教士后来收走了那些希伯来文的经卷,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,宗教那块儿就断了代,汉化得越来越快,跟汉人通婚的也多了,长相上跟普通汉人也没啥两样,说话一口河南味儿,家里就剩下点老习惯,安息日的时候点个蜡烛,邻居还以为是省电,其实不是那么回事。
以色列建国的消息传过来,开封那边一下就热闹起来了,微信群里天天讨论,改革开放以后,有个叫金广元的,把家里的房子卖了,带着一家人就去了以色列,刚到那边,希伯来语不会说,在学校里发音怎么也学不准,河南口音太重了,以色列那边审查又严,《回归法》死死卡着母系犹太血统,开封这边都是按父系传下来的,男的过去还得做割礼,老一辈的不愿意,身体受不了,心里也别扭,培训班教希伯来语,效果也不大,年轻人学着学着就互相用河南话开玩笑了。
日子过得不轻松,在特拉维夫的菜市场,金广元的老婆买菜,没看懂计价牌,吃了亏,孩子在学校跟以色列同学也玩不到一块去,说话习惯不一样,被孤立了,移民政策那边,女的申请容易些,觉得她们更容易融入,男的就被卡在门外,算下来成功过去的还不到一成,社区总共也就五百人不到,剩下的人还留在开封,年轻人天天用VPN上网,跟国外的犹太同学一起上课,讨论族谱,谈对象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是犹太后裔,怕被人嫌。
身份认同这块儿有点乱,老一辈的,像赵老先生就说祖坟在河南,自己就是河南人美服风暴VPN,年轻人呢,朋友圈里都用希伯来语发动态,假装自己就在以色列,2016年还有五个女孩子众筹机票去了以色列,结果宗教考试没过,祷文背不出来,飞机刚落地又回来了,有人说自己就像个幽灵,在两个世界里飘来飘去,外面看着热闹,其实以色列那边也担心,怕接纳太多汉化了的犹太人,会对他们西亚那套文化冲击太大。
传统习惯基本上都改了,婚丧嫁娶完全是中原那套,清明节去扫墓,春节贴对联,过年的时候家里还包饺子,在院子里打太极拳打得挺起劲,以色列的邻居看着都觉得新奇,文化认同这事说到底还是有经济上的盘算,想让孩子去以色列读书,觉得那边收入高,GDP是这边的五倍,宗教认同倒没那么在意,这些汉化的犹太人反倒成了中华文化的推销员,教邻居包饺子,讲中国的故事,社交网络上发的都是在中国生活的照片。
有人类学家来研究,说开封犹太人跟欧洲那边不一样,没什么被迫害的历史,汉化是慢慢发生的,没人强迫,政府这几年把犹太会堂的遗址列入了文化保护名单,学校里也开了相关的课程,孩子们开始了解自己祖先的故事,社区的黑板上写着“不忘来处”“落地生根”,孩子们一边学着希伯来语,回家一边用河南话跟奶奶聊天,家里墙上贴着“平安”两个大字,孙子用笔写的是希伯来文,嘴里念的却是河南话,文化混在一起,生命力还在,成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一个样本。
这个故事还没讲完,开封犹太人的日子还在继续过,那些争议也一直都在,身份认同这事儿搅和在一起,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,根到底在哪儿,要怎么定义,谁也说不清楚,可能这事儿本来就没个标准答案。